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-80年代前期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琉璃瓦发展开始了第一次质的小飞跃。在当时解放生产力、提高劳动效率的形势下,琉璃瓦逐渐以粉碎机、拌和机、搅拌机、大吨位压机取代原始的手工操作,生产工艺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。
其主要例证之一是:1959年5月,应北京十大建筑工程指挥部邀请,指派4名精通琉璃瓦技术和生产的技术人员,赶赴北京市门头沟琉璃瓦厂进行全面技术指导,为十大建筑之一的民族文化宫赶制了翡翠绿釉琉璃瓦。
进入20世纪80年代初期,琉璃瓦生产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,平板琉璃瓦采用了塑压成型工艺,成型周期由原石膏模型注浆成型的4小时/片,缩短为5分钟/片。筒瓦则采用真空练泥机挤压成型,并由先进的连续式大型隧道窑烧制,从而使琉璃瓦的知名度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得到了传播。
当时,虽说摆脱了1700多年来的原始生产工艺,“质”是突破了,但“量”却没有突上去形成高潮。据查阅1952年琉璃瓦年产量仅2.2万件,1977年3.6万件、1980年23.1万件、1985年215.29万件。读到这儿人们会诧异:这么低的年产量,琉璃瓦企业如何生存?
其实在1985年以前,还没有一家专门生产琉璃瓦的专业企业,大都生产缸盆瓶罐等日用陶器,琉璃瓦不是主要产品。企业不用竞争、不需操心、不愁生存,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,将该时期的发展高潮定格为“质的小飞跃”。事实上,那个时期国内琉璃瓦的需求量也确实很小,只有著名园林建筑中的亭台阁榭,以及国家重要建筑才使用少量的琉璃瓦,老百姓根本就没有经济能力或思想意识去消费琉璃瓦。
第二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-90年代中期,这是一次“质”的大飞跃发展。其重要标志是:1986年5月,国内引进的首条琉璃瓦生产线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,琉璃瓦市场的进一步扩大,在这个时期内涌现了10多家乡镇琉璃瓦生产企业,使琉璃瓦年产量翻了好几番。琉璃瓦销售范围扩展到全国22个省,以及加拿大、西班牙等国家。
第三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,这是一次井喷式的发展高潮。1900年以前,中国一个地区仅有数家国有或集体性质的琉璃瓦生产企业,1997年发展到100多家,至2000年底已多达300家左右,年产量更是了不得,突破了10亿件,放到全国更是多上加多,中国终于发展成一个巨大的琉璃瓦生产基地。